龍珠為球形,球體直徑為0.33-0.35m,桿高(含珠)不低于1.7m。重量不得小于3kg,外形寬不小于0.36m,高不小于0.6m,長不小于0.9m,桿高不低于1.25m,(含桿高)不低于1.85m。 [12] 舞龍比賽通常以九節(jié)布龍參賽,龍身為封閉式圓筒形,直徑為0.33-0.35m,全長不小于18m,龍身桿高(含龍身直徑)不小于1.6m,兩桿之間距離大致相等舞龍比賽的計時是以位運動員踏入賽場就掐表計時,如在賽場內靜止造型候場,則以位運動員開始動作開表計時。在完成套路動作的后一個隊員離開賽場時停表,如在賽場內靜止造型結束,則以全體運動員完成靜止造型動作后停表。
舞龍技術要素中有形(姿勢)、技(配合)、法(方法)、情(神韻)四大要素。其中,“形”包含圓、連、順、靈四種形態(tài);“技”指人與龍體、龍珠與龍體、音樂與龍體的配合;“法”包含舞法、步法、握法、鼓樂法;“情”指人、龍之間情感的表達,即舞龍時表現(xiàn)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民間的舞龍活動通常在露天廣場或舞臺上進行,而競賽活動則是在邊長為20m的正方形平整場地上進行,要求地面平整、清潔,場地邊線寬5cm,邊線內沿以內為比賽場地,邊線外至少有1m寬的無障礙區(qū)。
舞龍是由來于祭龍習俗活動,古人認為一年的水旱都與龍、與云有關,于是在春天的祭祀之中,通過舞龍來祈求風調雨順。舞的龍一般為草龍,龍舞完后要燒掉。到了五月,南方發(fā)生“端午水”,即洪水,人們祭祀水中之龍,要劃龍舟,驅趕逆龍。人們所以要舞龍,想以舞龍來祈求神龍,以保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8]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綜觀各地人民的舞龍表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常見的有火龍、草龍、毛龍(貴州石阡)、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jié)數(shù)一般為7節(jié),9節(jié)和13節(jié)。從久遠的年代起,舞龍活動經(jīng)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
龍燈的動作有"龍擺尾"、"金龍蟠玉柱"等。龍燈多在節(jié)日之夜舞弄,有些地區(qū)還同時施放煙火、爆竹,在鼓、鑼、鈸、嗩吶等樂器的伴奏下,顯得氣勢更加雄偉、舞姿更加生動。布龍也稱打龍。它和龍燈稍有不同,節(jié)內不燃燭,一般長10多節(jié)。舞弄起來,左聳右伏,九曲十回,時緩時急,蜿蜒翻騰。布龍的特點是動作快、幅度大、舞姿輕捷矯健,多由兩條布龍一起表演"二龍搶球"。布龍的動作有"金龍噴水"、"雪花蓋頂"、"白鶴展翅"、"雙跳龍門"等。 龍 龍 草龍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龍用稻草、青或柳枝等扎成。有的地方還在龍身上插滿香火,所以也稱香花龍。一般于農歷五月和六月間的夜晚舞這種龍,舞起來星光閃閃。過去鬧蟲災時多舞草龍;有的地方在祈雨時舞弄,并向龍潑水,故又稱水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