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茅臺酒工藝被確定為國家機密加以保護。2001年,茅臺酒傳統(tǒng)工藝列入首批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批準將“茅臺酒傳統(tǒng)釀造工藝”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2001年3月29日,茅臺酒被批準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2013年3月2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調整“茅臺酒”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名稱和保護范圍。
1931年,川黔、川滇、黔桂等公路通車,貴陽、遵義過往客商增多??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由于國民政府遷到陪都重慶,沿海工商企業(yè)大量遷入貴州等原因,使茅臺酒的銷量進一步擴大,三家酒廠都積極擴大生產,年產量增加到4萬公斤以上。據統(tǒng)計,1947年三家酒廠有工人近百人,窖坑41個,共產酒6萬余公斤:成義酒廠2.1萬公斤;恒興酒廠3.25萬公斤;榮和酒廠0.7萬公斤。銷售地區(qū)擴大到上海、重慶、長沙、廣州、漢口等地,抗戰(zhàn)勝利后,賴永初將300瓶茅臺酒帶往香港試銷,當即被搶購一空,茅臺酒從此進入了國際市場。
深入貫徹“人才是重要資源,員工是寶貴財富”的人才觀。樹立新時代“五匠”質量觀,厚植尊重勞動、尊重創(chuàng)造、尊重工匠的濃厚氛圍,持續(xù)、深入開展師帶徒、勞模、大師隊伍、傳承人譜系等建設工作;深入挖掘為茅臺作出突出貢獻的祖師、宗師、工匠、大師等典型事跡,系統(tǒng)梳理為茅臺發(fā)展作出重要指示及突出貢獻的、省領導、公司老領導、酒行業(yè)專家等,建立好與消費者、茅粉的連接方式,講好茅臺“人”的文化故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具有茅臺特色的多領域、多層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促進復合型人才快速成長,為茅臺發(fā)展儲備人才力量。
深入挖掘、整理與茅臺歷史文化有關的“物”,充分發(fā)揮文化展示功能;豐富可移動文物,探索實現文化保護與文物利用的有效結合;做好“茅草臺”復原建設,做深中國酒文化城的展陳,充分發(fā)揮中國酒文化城、“茅酒之源”、“茅臺天街”的文化展示功能,打造“一臺戲”,深入推進文化旅游;加快推動專賣店、茅臺文化體驗館迭代升級,不斷提升茅臺的“窗口”形象和品牌形象;整合公司文旅資源,建設具有典型茅臺特色和文化吸引力的高品質文化設施,實施“茅臺+”,提升茅臺文旅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