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中國商代時期。當時,人們已經開始采摘、制作和品嘗茶葉。在隨后的幾千年中,茶葉逐漸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觀茶是看茶葉的形與色。茶葉一經沖泡后,形狀就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幾乎會恢復茶葉原來的自然狀態(tài),特別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葉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則是芽頭肥壯,芽葉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猶如旗槍林立。茶湯此時也會隨著茶葉的運動而徐徐展色,逐漸由淺入深,由于茶的種類不同而形成綠色、黃色、紅色……此時此刻觀茶形賞茶色甚為賞心悅目。
白茶微發(fā)酵,采摘后不經殺青揉捻,只曬或者文火干燥;喝起來會有陽光得味道,自然清新。白茶依據茶葉采摘標準以及加工工藝的區(qū)別一般分為四個等級,依次為白毫針(芽頭制作),白牡丹(一芽一葉或者兩葉),貢眉壽眉(一芽二/三葉,分為1.2.3.4級貢眉),新工藝白茶(嫩度要求相對較低);也有人會按照樹種將白茶分為大白小白。也不是說等級高得價格就高,就好比有時候雞頭要比鳳尾一樣。
試想一下,水初沸,杯初溫,熱水沖進茶葉,散發(fā)出茶香陣陣,與三兩知己,天南海北的聊天,無所禁忌,誰敢說非茶道呢?茶道不僅在技藝中,茶道更在心,細細品味即可,茶道更在生活中,每一縷世俗的煙火氣息,都是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