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酒是中國大曲醬香型酒的鼻祖,它具有色清透明、醬香突出、醇香馥郁、幽雅細膩、入口柔綿、清冽甘爽、酒體醇厚豐滿、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的特點,人們把茅臺酒獨有的香味稱為“茅香”,是中國醬香型風格的典型。
茅臺酒的酒窖建設也頗有講究。從窖址選地、窖區(qū)走向、空間高度,到窖內溫濕度控制、透氣性能,以及酒甕的形式、容量、甕口泥封的技術等,都極為嚴格。這些都是關系到成品酒的再熟化、香氣純度再提高的關鍵。酒窖里每天要有人檢查,開關透氣孔,控制溫濕度。
1972年2月底,尼克松與周恩來簽訂中美上海《聯(lián)合公報》后返回華盛頓。訪華的成功使他興奮不已,周恩來燃酒的即興表演亦縈于腦際。他向女兒特里西婭講述訪華的趣味時,也想讓她領略茅臺酒的“厲害”。他把一瓶茅臺酒倒進碗里點著了火。豈知藍色的火焰跳躍著,越燒越旺,竟不熄滅,不一會便將盛酒的碗燒炸開。冒著火焰的茅臺酒霎時流滿了桌面,使這個“美國家庭”的全體成員大為驚駭,手忙腳亂的奮力撲救,才把這場“火災”撲滅。事后,基辛格曾幽默地說:“撲滅這場火是防止了一場國家的悲劇。否則的話,尼克松政府會提前收場?!本驮?974年和鄧小平會談時,基辛格還提到這件事,并意味深長的對鄧小平說:
“你知道嗎?……所以說你們差點燒掉白宮?!?
尼克松想效仿周恩來作燃酒的表演,卻忽視了量的多少這個實質問題。周恩來點的是一小杯,尼克松燃的卻是一大碗,難怪“茅臺”能讓尼克松一家大為愕然的充當消防隊員了。
1984年12月19日下午5日時半,中英兩國在北京聯(lián)合法發(fā)表聲明,正式舉行簽字儀式,這是關系香港前途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刻,應邀前來參加這次簽名儀式的有一百零一位香港各界人士,他們親眼目睹這一莊嚴的儀式。世界人民以及十億中國人民,包括香港五百五十萬市民,都從熒屏上觀看到中英關系史上閃光的一頁。
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在即將訪問中國之際,一向對妻子關懷備、體貼入微的丈夫撒切爾再三告訴她,到中國后,千萬要注意,不要被中國的茅臺酒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