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建偉教授,1951年2月出生,浙江嘉善人。1980年畢業(yè)于北京中醫(yī)學院首屆方劑專業(yè)研究生,獲碩士學位,同年12月任教于浙江中醫(yī)學院方劑學教研室,歷任講師,教研室主任,基礎部副主任、主任,副教授,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浙江中醫(yī)學院副院長,原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副校長。
連建偉認為,膽為“中正之官”,清凈之腑,惡煩擾,惡壅郁;又主決斷,謀慮出焉,若病后,或久病而宿有痰飲未消,胸膈余熱未盡;或胃中痰飲邪熱郁結,胃失和降,痰熱必然隨胃氣之逆而犯膽腑,使其欲清不得,欲靜不能,必傷少陽溫和之氣,以致虛煩不得眠、膽怯心悸等。方中半夏辛溫,燥濕祛痰、和胃降逆,為君藥。陳皮辛苦溫,燥濕化痰、和胃,茯苓健脾祛濕,生姜辛溫,祛痰止嘔,又可解半夏之毒,均為臣藥。竹茹性寒,清熱滌痰、除煩止嘔;枳實苦微寒,下氣行痰,與半夏相配,氣順痰消,氣滯得暢,膽胃得和,均為佐藥。少量甘草調和諸藥,以為使??执髼椫棠伒K濕,故去之不用。諸藥合用,化痰而不燥,清熱而不寒,使痰熱盡去,膽腑自然恢復其少陽溫和之氣,故以“溫膽”名之。
連建偉醫(yī)生擅長
內(nèi)科脾胃病、疑難雜癥
連建偉醫(yī)生簡介
連建偉,男,名老中醫(yī),專長中內(nèi)脾胃,任浙江中醫(yī)學院副院長,中國中醫(yī)劑學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首屆研究生畢業(yè)。從事臨床工作三十年,善于應用歷代名方辯證論治。尤對內(nèi)科脾胃病、疑難雜癥有獨到的經(jīng)驗。
寒熱并調,辛開苦降,各司其屬
胃為陽土,其病多實多熱;脾為陰土,病多虛多寒。然脾胃病變并不全部表現(xiàn)為單純的寒證或熱證,往往多為寒熱錯雜的復雜病變。如既有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又兼見大便滯而不爽、肛門灼熱下墜的上寒下熱證;或為、便溏,又有口臭口瘡、胃脘灼熱之上熱下寒證。因此,在診治中須“瑾守病機,各司其屬”,不可顧此失彼。
對于寒熱錯雜者,連老強調須詳察病機,寒熱共調,方符合脾喜溫燥、胃喜涼潤的特性。當脾受濕困、胃為熱擾之際,常用辛開苦降法燥脾清胃,以半夏瀉心湯為,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辛苦并進以調其升降,如此則“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如泛嘔清水甚者改用生姜瀉心湯;脾虛審者,則取用甘草瀉心湯,佐以茯苓以增健脾化濕之功。若邪熱內(nèi)陷、痰濁蘊結而“心下滿痛”者,投以小陷胸湯以降痰火、利氣機。連老指出,寒熱錯雜證,不可拘泥于一法一方,當求本論治,隨證加減。實熱盛者,適當重用黃芩、黃連,少用干姜,酌加車前子、金錢草、虎杖清熱利濕;寒濕盛,重用干姜,少用連,佐以蒼術、厚樸苦溫燥濕;熱毒亢,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清熱;兼食積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雖藥有增損,然寒熱并調、辛開苦降之旨不變,“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