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碳合金中合金相的形成,與純鐵的晶體結構及碳在合金中的存在形式有關。純鐵有三種同素異構狀態(tài):912℃以下為體心立方晶體結構,稱α-Fe;912~1394℃為面心立方晶體結構,稱γ-Fe;1394℃以上,又呈體心立方結構,稱δ-Fe。在液態(tài),在低于7%碳范圍,碳和鐵可完全互溶;在固態(tài),碳在鐵中的溶解是有限的,并且溶解度取決于鐵(溶劑)的晶體結構。與鐵的三種同素異構物相對應,碳在鐵中形成的固溶體有三種:α固溶體(鐵素體)、γ固溶體(奧氏體)和δ固溶體(δ鐵素體)。這些固溶體中,鐵原子的空間分布與α-Fe、γ-Fe和δ-Fe一致,碳原子的尺寸遠比鐵原子為小,在固溶體中它處于點陣的間隙位置,造成點陣畸變。碳在γ-Fe中的溶解度,但不超過2.11%;碳在α-Fe中的溶解度不超過0.0218%;而在δ-Fe中不超過0.09%。當鐵碳合金的碳含量超過在鐵中的溶解度時,多余的碳可以以鐵的碳化物形式或以單質狀態(tài)(石墨)存在于合金中,可形成一系列碳化物,其中Fe3C(滲碳體,6.69%C)是亞穩(wěn)相,它是具有復雜結構的間隙化合物。石墨是鐵碳合金的穩(wěn)定平衡相,具有簡單六方結構。Fe3C有可能分解成鐵和石墨穩(wěn)定相,但該過程在室溫下是極其緩慢的。
碳素鋼有各種分類方法,如按化學成分(即以含碳量)可分為低碳鋼、中碳鋼和高碳鋼。按鋼的品質可分為普通碳素鋼和優(yōu)質碳素鋼。按用途則又可分為碳素結構鋼、碳素工具鋼。此外,還可以按冶煉方法和所保證的性能要求等來進行分類。
普通碳素結構鋼又稱普通碳素鋼,對含碳量、性能范圍以及磷、硫和其它殘余元素含量的限制較寬。在中國和某些國家根據交貨的保證條件又分為三類:甲類鋼(A類鋼)是保證力學性能的鋼。乙類鋼(B類鋼)是保證化學成分的鋼。特類鋼(C類鋼)是既保證力學性能又保證化學成分的鋼,常用于制造較重要的結構件。中國生產和使用多的是含碳量在0.20%左右的A3鋼(甲類3號鋼),主要用于工程結構。
碳素鋼的性能主要取決于鋼的含碳量和顯微組織。在退火或熱軋狀態(tài)下,隨含碳量的增加,鋼的強度和硬度升高,而塑性和沖擊韌性下降。焊接性和冷彎性變差。所以工程結構用鋼,常限制含碳量。
碳素鋼中的殘余元素和雜質元素如錳、硅、鎳、磷、硫、氧、氮等,對碳素鋼的性能也有影響。這和影響有時互相加強,有時互相抵銷。例如:硫、氧、氮都能增加鋼的熱脆性,而適量的錳可減少或部分抵銷其熱脆性。殘余元素除錳、鎳外都降低鋼的沖擊韌性,增加冷脆性。除硫和氧降低強度外,其它雜質元素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鋼的強度。幾乎所有的雜質元素都能降低鋼的塑性和焊接性。
礦山廢鋼鐵
我國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煤的產量居世界,煤的貯存量位居世界第三,產煤的歷史較長,因此,這方面淘汰下來的廢鋼鐵很多。煤礦是高風險行業(yè),設備淘汰更新較快,同樣也是廢鋼鐵產生較多的地方。例如,各種液壓支架、巷道支架、運輸車輛,各種采掘機械工器具等。這類廢鋼鐵也是優(yōu)質廢鋼鐵。礦山廢鋼的特點是重型料多、合金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