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轎,也叫喜轎,是傳統(tǒng)中式婚禮上使用的特殊轎子。一般裝飾華麗,以紅色來顯示喜慶吉利,因此俗稱大紅花轎。
在傳統(tǒng)的婚俗中,花轎是不可或缺的道具,并由此衍生出上轎、起轎、喝轎、宿親、翻鏡、壓街(顛轎)、落轎等一系列繁文縟節(jié),把整個送嫁迎娶活動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
花轎多為4人抬,有的時候加2人替換,或者在前后打傘、放鞭炮等。在新娘娘家起轎、新郎家下轎的時候,都會有一些有關(guān)的民俗儀式;但具體情況則因地域而不同。去娘家的路上,花轎一般不可以空著,而是坐一名男孩,稱為壓轎孩。
中唐以后,“檐子”迎親居然成了一種有身分的標志,連七姓之外的士流人家亦有貪慕虛榮而學(xué)樣的。迨至宋朝,前朝禁令一概廢除,“檐子”送嫁轉(zhuǎn)為公開,又嫌其簡陋,遂刻意裝飾,俗稱“花檐子”,日后再流變?yōu)榛ㄞI。從此,“花檐子”或花轎代表某種社會身分的觀念深入人心,似乎非如此不能得到輿論的認同和尊重,而諸如納妾收房、寡婦再嫁等婚姻活動不得乘坐花轎的禁忌,也由此衍生。
隨著理學(xué)在南宋的興盛,這種“從一而終”的觀念漸為社會接受,“檐子”取代車馬的迎親習(xí)俗亦流行起來。其后果,一方面是嫁出的女子從此失去返歸娘家的自由,另一方面她們在夫家的地位也有所鞏固,俗謂“我是被你們家用花轎抬過來的”抗辯自衛(wèi)之辭,就是以這種迎娶禮節(jié)為根據(j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