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發(fā)端于唐代,宋代以后成為傳統(tǒng)中國圖書制作生產(chǎn)重要方式。較早的雕版,一次只能印出一種顏色,稱為“單印”;若將規(guī)格完全一樣的幾塊版面,分別在不同的部位著上不同的顏色,重復迭印,就可產(chǎn)生二色、三色、四色,甚至五色的效果,稱為“套印”;以套印技巧印制的書,就稱為“套印本”,是中國古代特色的彩色印刷術?;钭钟∷⑿g是用銅鑄或木造成一個個獨立的字體,再拼成版面印刷(圖4《御制數(shù)理精蘊》),乾隆皇帝將宮中以木活字印刷的書稱為“聚珍版”。石板印刷是西洋技術,在清末傳入中國,因有快速、價廉的優(yōu)點,很快地通行起來。
時代久遠,傳世孤罕的書籍,自然珍貴。甚至雖有明顯的文字訛脫,反被視為珍貴版本,這在古今中外都有實例可舉。本來“珍”并不等于“善”,罕見的東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誰也不會把珍貴的東西視若糞土。這就在實際上把“珍”、“善”合流了。彭令先生認為,從廣義的角度說,凡是有利于國家有利于人民的古籍精品,都應視為珍本;珍本與善本的核心價值都是文獻價值,文物價值為基礎,文物價值主要是在確定古籍的真贗、年代、版本的基礎上得出的,藝術價值對于古籍來說是形式。文物價值、文獻價值與藝術價值都高的古籍,無疑是善本;有時候,對于某種價值特別突出的古籍,也應視為善本。
先解釋“古籍”的“籍”?!凹痹谶@里就是書,“古籍”是古書的雅稱。什么樣的東西才算書,殷商時龜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辭,并未構成書。商周時青銅器上的銘文即所謂“金文”是王公貴族們對鑄器緣起的記述,盡管有時為了夸耀自己的功勛,文字很長,但其性質(zhì)仍和后世紀功頌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書。
“古”是相對于“今”而來的,未采用現(xiàn)代印刷技術印制的書籍,皆可稱之為古籍。 [2] 當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將文字刻寫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記錄知識、傳播思想,圖書才開始出現(xiàn)。在《中國古籍編撰史》中提出圖書必須具備以下六個構件: 知識信息; 著作方式; 文字; 物質(zhì)載體; 文字制作技術; 裝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