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飲片是中藥材經過按中醫(yī)藥理論、中藥炮制方法,經過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醫(yī)臨床的中藥。這個概念表明,中藥材、中藥飲片并沒有的界限,中藥飲片包括了部分經產地加工的中藥切片,原形藥材飲片以及經過切制、炮炙的飲片。前兩類管理上應視為中藥材,只是根據中醫(yī)藥理論在配方、制劑時作飲片理解。
而管理意義上的飲片概念應理解為:“根據調配或制劑的需要,對經產地加工的凈藥材進一步切制、炮炙而成的成品稱為中藥飲片”。
對含淀粉多的藥材,如澤瀉、山藥、葛根、黃芪等切成飲片后要及時干燥,貯存在通風、干燥、涼處,防蟲蛀、防潮。
對含揮發(fā)油多的藥材,如薄荷、當歸、木香、川芎等切成飲片后,干燥溫度小于30℃,如大于30℃則損失有效成分,貯藏時環(huán)境溫度不能太高,否則易散失香氣或泛油,溫度太高易吸濕霉變和蟲蛀,應置陰涼干燥處保存。
普通中藥飲片
中醫(yī)常用飲片,能體現中醫(yī)用藥特點。已有數千年的應用歷史。
中藥免煎飲片
方便上班族人群,但不能體現中醫(yī)用藥特點。
中藥顆粒飲片
體積小,調配方便。同樣不能體現中醫(yī)用藥特點,不受中醫(yī)界推薦使用。
鹿茸是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主要從梅花鹿和馬鹿頭上采收,前者叫花鹿茸、黃毛茸,后者叫青毛茸。雄鹿到了一定年紀頭上就會長角,初發(fā)時嫩如春筍,其表面上有一層纖細茸毛的嫩角就是鹿茸了。嫩角慢慢長大,逐漸老化成為鹿角,茸毛也就隨之脫落。 [2] 雄鹿的嫩角沒有長成硬骨時,帶茸毛,含血液,叫做鹿茸。馬鹿角個頭大,但藥用質量梅花鹿角較高。根據鹿的生長時間、茸的大小、分叉多少及老嫩程度可分為很多規(guī)格,如初生茸、二杠、三岔、掛角、再生茸、砍茸等。鋸收的鹿茸全體呈圓柱形,有1個分枝的稱為“二杠”,有兩個分枝的成為“三岔”。 [2] 鹿茸從上到下可以分成蠟片、白粉片、紅粉片、血片、骨質片。鹿茸是一種貴重的中藥,用作滋補強壯劑,對虛弱、神經衰弱等有療效。鹿茸中含有磷脂、糖脂、膠脂、、脂肪酸、氨基酸、蛋白質及鈣、磷、鎂、鈉等成分,其中氨基酸成分占總成分的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