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在中華民族中代表了吉祥、尊貴、勇猛,更是權利的象征。中國人民相信龍是上能騰云九霄,下能翻江倒海,每次出現(xiàn)都會風云大變,雷電交加,具有呼風喚雨的無邊法力。因為對龍的尊敬和期冀,人民會在喜慶的日子里,舞龍熱鬧一番,祈求能趨吉避兇,并帶來吉祥與好運。時至今日,舞龍已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一種。
舞獅有南獅和北獅之分,北獅動作輕盈,以跳動、翻騰為主,盛行於華北華夏和中南、華東部分地區(qū);南獅則動作大而威猛,鼓樂雄壯,聞之令人振奮,盛行於廣東、廣西、港澳臺、新加坡等地。舞龍有火龍、草龍、布龍、紙龍、段龍、筐龍、燈龍等近百種。
舞獅點睛的意義很多,獅子點睛繁榮富貴,簪花掛紅生意興隆,祥獅助陣大殺四方,金獅開光威武赫赫顯神靈。獅子經開光點睛后,才會賦予其生命、靈性,才能與人融為一體,成為一頭活靈活現(xiàn)的生靈,而點睛后的獅子即代表著點睛者身邊的靈物,可為點睛者帶來吉祥如意的好兆頭,通過獅子活靈活現(xiàn)的表演,還可為客戶招集人氣,。
有關獅子舞的記載,早見于《漢書·禮樂志》關于“象人”的描述,三國時魏國人孟康將其解釋為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三國時已有獅子舞了。 獅子是神,本來極其懶,一年四季睡個不停,到了春節(jié),就要點睛將它喚醒,這就是“醒獅”,醒來的獅子要敲鑼打鼓舞起來,在鄉(xiāng)間游走,寓意驅走各種害獸以及邪魔外道,保四方平安發(f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