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泛分布于北美洲的淡水和咸水水域中,其體形前部較寬肥,后部較細長。有須4對,胸鰭胸位,腹鰭腹位,有脂鰭,背鰭鰭式D.3、7。兩側及背部淡灰色或淡茶青色,腹部乳白色或銀白色。幼魚體兩側有明顯而不規(guī)則的黑色斑點,成魚的斑點則逐漸變得不明顯或消失。
生長
斑點叉尾鮰屬大型魚類,個體可達20千克以上,當年魚體長可達13-19.5厘米,2齡魚可達26-32厘米,3齡魚為35-45厘米,雄魚的生長速度快于雌魚。
自然產卵人工孵化:在池塘中給親魚提供一些產卵裝置(人工魚巢等),讓親魚在其內自然產卵自然受精,然后將卵塊收集在專門的孵化設備中孵化。
(1)人工魚巢(產卵巢)的結構及使用:產卵巢多以金屬制成,形狀為圓柱形或扁柱形,前端是一圓形開孔,大小以親魚能自由進出為準,底部用網片系住或密封。當水溫到達18-20℃,在池塘四周距池邊3-5米放置產卵巢,產卵巢平放于池底,口朝池中央,其前端用繩子系住,繩子的另一端系一浮子浮于水面。產卵巢數(shù)量約占親魚配組數(shù)的20-30%。
(2)卵塊收集:順著浮子輕輕將產卵巢提起,若發(fā)現(xiàn)親魚在其中,則先將其趕走,若有卵塊,則放入裝有產卵池水的桶內送至孵化池。
(3)人工孵化:斑點叉尾鮰魚卵孵化器主要有孵化槽、孵化環(huán)道、流水孵化池等。①孵化槽:為長方形流水槽,并附有攪水裝置,其攪水裝置為裝配在轉軸上的葉片、一般轉速28-30轉/分。由于斑點叉尾鮰卵為沉性卵,因此必須用卵簍盛裝后掛在孵化槽中。②孵化環(huán)道與四大家魚環(huán)道一樣,分噴水式和攪水式兩種。③流水孵化池與孵化槽相似,長2-5米,寬0.35-0.4米,深0.4米,水位控制0.35米。
(4)孵化管理:魚卵每天用60-65ppm孔雀石綠10-12秒,孵化用水清新無污染,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PH值6.5-7.5。
(5)魚苗收集:魚苗出膜后集群在孵化器底部,可用虹吸管將魚苗輕輕吸走。
(6)魚苗暫養(yǎng)
為提高魚苗成活率,魚苗進入培育池前要用水泥池或網箱暫養(yǎng)。①水泥池:以圓形較好,面積1-2平方米,水深0.7-0.8米,每平方米可暫養(yǎng)1-1.5萬尾,流水量以每平方米8-10升/分為宜。以投喂輪蟲效果。②網箱:網箱40-50目,高50厘米左右,放在魚苗培育池中,開口在水面下5-10厘米,放養(yǎng)密度約10000尾/米2,4-5天后可將網箱收起。
繁殖特點
水溫為26℃,叉尾鮰魚就會進行繁殖,每年5-7月份就會產卵,每條母叉尾鮰魚可以產出幾千顆卵,而且產卵的區(qū)域一般都會有流水,這樣非常利于提高成活率,從而增加叉尾鮰魚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