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鏟是中國考古鉆探工具的象征。使用時身體站直,兩腿叉開,雙手握桿,置于胸前,鏟頭著地,位于二足尖間,用力向下垂直打探。開口到底,不斷將鏟頭旋轉(zhuǎn),四面交替下打,保持孔的圓柱形。從刃部逆鏟將土摳下,縱向掰開看斷面??赐習r,不能回鏟,回鏟是連續(xù)往地下打二三下才提鏟。洛陽地下的土種類很多,探工將其粗分為死土、活土兩類。一般說來,死土是一萬年以前未否則探不下去,拔不上來,將鏟卡在孔中。搞鉆探一面下鏟,孔半圓;兩面下鏟,孔橢圓;只有四面下鏟,探孔才是圓的。打的孔要正要直。正是不彎,直是不歪。打垂直孔也并不容易,對工具而言,鏟頭要正,桿子要直。否則,易打彎孔,打孔小口大肚,不成名堂。測驗探孔的正直彎曲,可以拿一面鏡子,借助陽光,從孔口往下照,光線射到孔底,則孔是直的。如果光線射到孔壁下不去了,則孔是彎的,必須修整工具后再打。打彎孔很費勁,雙手拔桿時也可以將肩頭頂靠木桿借力上拔。
用途:用于文物隊、考古隊、石油礦石勘探隊、水利局堤防處、園林管理、果樹苗栽培、建筑工地打樁洞、下水管、挖電線桿洞、打穿路洞過水管電線、考古學校野外作業(yè)、農(nóng)業(yè)地質(zhì)學校田野取樣、挖寶尋寶隊、探墓、找祖墳、看風水找龍根、尋找老宅遺物、野外生存驢友、挖水井找水源泉、取煤樣、土樣、沙樣、糧樣、探測隊、采樣化驗等單位個人進行野外作業(yè)、工程探礦、探寶、尋寶,鬼吹燈考古學愛好者收藏。
洛陽鏟,是中國河南洛陽附近村民李鴨子于20世紀初發(fā)明,并為后人逐漸改進。洛陽鏟是中國考古鉆探工具的象征。廣泛用于盜墓,后成為考古學工具。1970年代初,中國考古代表團訪問阿爾巴尼亞時,曾贈送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陽鏟。
洛陽鏟已經(jīng)被精明的商家做的更加完善,攜帶方便,洛陽鏟基本可以分為幾個部件:鏟頭、配重桿、加長桿、吊環(huán)、繩以及攜帶包六大主要組成部分。環(huán)環(huán)有絲扣的方式連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