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蝸?!叭摺别B(yǎng)殖新技術 高溫 幼螺出殼后15天內,室溫要控制在27-30℃,晝夜溫差不超過 5℃。否則,易因溫度過低、溫差過大而引起蝸牛死亡。螺生長期的溫度要控制在25-28℃,超過30℃時蝸牛采食量下降,可能出現夏眠現象,應噴水降溫。成螺期溫度要保持在25-28℃。
高濕 幼螺期要求有較高的濕度。飼養(yǎng)土相對濕度保持在40%,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若濕度不夠,可采用噴水增濕。水只能噴灑在箱壁或池壁上,不能直接噴灑在螺身及飼料上。在螺生長期,空氣相對濕度要控制在85-95%,飼養(yǎng)土濕度為35-40%。成螺期的相對濕度必須保持在85-95%,飼養(yǎng)土濕度保持在40%左右。 高鈣 除蛋白質、維生素及碳水化合物外,鈣質對白玉蝸牛的生長、發(fā)育和繁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鈣是白玉蝸牛螺殼和卵殼的主要成分,如果飼料中缺鈣,螺殼則會很薄易碎,引起爛殼病。在白玉蝸牛生長期中,要特別注意鈣質飼料的飼喂,尤其是幼螺期,除投喂新鮮幼嫩多汁的青綠飼料和精飼料(如黃豆粉、玉米粉、細米糠、奶粉等)外,還要投喂含鈣質豐富的飼料,如骨粉、貝殼粉、蛋殼粉等,以保證幼螺營養(yǎng),促進幼螺快速生長發(fā)育。
此外,放養(yǎng)密度對白玉蝸牛的生長發(fā)育也有較大影響,一般每平方米的放養(yǎng)數量為:幼螺期2000-3000只,3月齡600-800只,4月齡400-500只,5月齡200-250只,育肥階段放養(yǎng)150只左右。
白玉蝸牛對光刺激敏感,喜陰濕環(huán)境生長,喜鉆入疏松土中,多清晨和黃昏時出來活動,行動緩慢,嗅覺敏銳。它的食性廣而雜,剛孵出的幼白玉蝸牛多食腐 敗性植物,成齡白玉蝸牛食多汁性植物的根、莖、葉、花和果實(如各種蔬菜、樹葉、瓜果等),常以齒舌舐食柔嫩多汁的植物,故為植物的敵害。它白天躲藏在泥洞、墻縫、野草叢中或樹葉下。冬季寒冷伏于石隙或土中避寒。白玉蝸牛為雌雄同體,異體受精,多在夜間或黎明時交配。4~6月和9~11月是蝸牛產卵的季節(jié),全年可產卵6~7次,8天左右卵即可孵化出幼白玉蝸牛,一般壽命5~6年。
白玉蝸牛很好養(yǎng)的,放不放土都可以的。如果你喜歡放土,隨便弄點草地花園或者花盆的土,都可以放。只要注意不要把蝸牛放在陽光直射的地方就可以了。
對于白玉蝸牛的飼養(yǎng),其實主要還是看環(huán)境。保證溫度在25~30℃,調節(jié)濕度穩(wěn)定在80%到90%,并做到適當的通風換氣即可,非常的容易飼養(yǎng),還需要注意的是,蝸牛是雌雄同體,所以繁殖速度很快,基本每一只都能產卵,所以一次養(yǎng)不要養(yǎng)太多。在養(yǎng)育白玉蝸牛的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幾大問題:
1、室溫達不到,這會導致白玉蝸牛不繁殖或者死亡。溫度應該保持在23~30攝氏度,晝夜的溫差不能超過8℃。溫度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大大增加蝸牛不繁殖,孵化不出,或者孵化出來不適死亡。
2、飼料選擇特別重要,飼料選擇不對容易導致幼蝸牛死亡。這種就是虛不受補,補死的。
3、白玉蝸牛需要及時補鈣,這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蝸牛的的鈣不夠,會導致蝸牛殼軟化,或者爆殼死亡。
4、如果以上的原因都沒有出現時,就只能說開始的白玉蝸牛帶病源了。
白玉蝸牛適合生長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白玉蝸牛因頭、頸、腹、足、身體肌肉白色如玉而得名,背負螺旋形的貝殼,故稱為“單殼體”。殼呈低圓錐形。頭部顯著,觸角2對,后一對頂端有眼。肉色潔白如玉,故稱為“白玉蝸?!薄?
對環(huán)境極為敏感,當濕度、溫度不適宜時,蝸牛會將身體縮回殼中并分泌出粘液形成保護膜,封住殼口,以克服不良環(huán)境的干擾。當環(huán)境適宜后,便會自動溶解保護膜重新開始活動。
白玉蝸牛的養(yǎng)殖可利用樓房、平房、地下室、防空洞等進行室內養(yǎng)殖,利用庭院、林場、果園、荒山坡等進行室外養(yǎng)殖,利用塑料大棚養(yǎng)殖也是一種好的選擇。另外,可用木箱、塑料盆、花盆、磚池等進行小規(guī)模養(yǎng)殖。養(yǎng)殖的方法包括盆養(yǎng)殖法、水缸養(yǎng)殖法、地下窖養(yǎng)殖法、池養(yǎng)殖法、立體養(yǎng)殖法、室外露天養(yǎng)殖法和室外土溝養(yǎng)殖法。
還生活于田野農作物上,森林樹和陰濕的環(huán)境中,對光刺激敏感,喜陰濕環(huán)境生長,喜鉆入疏松土中,多清晨和黃昏時出來活動,行動緩慢,嗅覺敏銳。它白天躲藏在泥洞、墻縫、野草叢中或樹葉下。冬季寒冷伏于石隙或土中避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