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醬香型白酒的消費趨勢日漸明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醬香型白酒的喜愛程度可非一般。因此以茅臺為代表的醬香型白酒的市場價格也隨之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但總的來說,醬香型白酒價格總比大眾消費基數高不少,這又是為什么?
:醬香白酒釀造工藝繁復。
正宗醬香型白酒的生產,一年一個周期,兩次投料、八次發(fā)酵、七次餾酒。從第三輪起后不再投入新料,但由于原料粉碎較粗,醅內淀粉含量較高,隨著發(fā)酵輪次的增加,淀粉被逐步消耗,直至八次發(fā)酵結束,丟糟中淀粉含量仍在10%左右。
醬香型白酒發(fā)酵,大曲用量很高,用曲總量與投料總量比例高達1:1左右,各輪次發(fā)酵時的加曲量應視氣溫變化,淀粉含量以及酒質情況而調整。氣溫低,適當多用,氣溫高,適當少用、基本上控制在投料量的10%左右,其中第三、四、五輪次可適當多加些,而六、七、八輪次可適當減少用曲。
生產中每次蒸完酒后的酒醅經過揚涼、加曲后都要堆集發(fā)酵4-5天,其目的是使醅子更新富集微生物,并使大曲中的霉菌,嗜熱芽孢桿菌、酵母菌等進一步繁殖,起二次制曲的作用。堆集品溫到達45-50℃時,微生物已繁殖得較旺盛,再移入窖內進行發(fā)酵,使釀酒微生物占據優(yōu)勢,保證發(fā)酵的正常進行,這是醬香型白酒生產獨有的特點。
由于回酒較大,入窖時醅子含酒精已達2%(v/v)左右,對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起到積極的作用,使產出的酒綿柔、醇厚。
五糧液
真酒瓶蓋上有PET聚酯盒防偽標識,內蓋扯開后便不可復原。
醒目的“五糧液”三個大字也是作為一種特殊識別標志,商標圖案底部用黃色谷穗襯映,谷穗以上全部套紅,“五糧液”三個字是谷穗圖形略凸起,商標背面印有出廠日期,透過酒液和瓶體就能看清楚。
專用防偽標識采用特殊的一次性材料制作,在自然光下,可以清晰地看見防偽標識上印有紅色的“五糧液”圖案,還印有“SP”英文字母,變換酒瓶角度,字母時隱時現。
電碼防偽標識有涂層區(qū)域可以刮開,有22位數字的防偽碼,這22位查詢數字與外包裝的數字不一樣,可以登錄五糧液的查詢網查詢或者撥打電話查詢。
七十年代的五糧液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2012年9月,在北京嘉里酒店舉辦的一場拍賣會上,產于1971年12月的紅旗牌五糧液拍得161000元。那么七十年代的五糧液有哪些特征呢?今天分享的就是七十年代五糧液的年代特征,我們一起來領略這個時代五糧液的風采吧!
七十年代五糧液主要為前期的“紅旗牌”與中后期的“長江大橋牌”,紅旗象征著火紅的年代,而南京長江大橋在新中國發(fā)展史和中國橋梁史上更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