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中每次蒸完酒后的酒醅經過揚涼、加曲后都要堆集發(fā)酵4-5天,其目的是使醅子更新富集微生物,并使大曲中的霉菌,嗜熱芽孢桿菌、酵母菌等進一步繁殖,起二次制曲的作用。堆集品溫到達45-50℃時,微生物已繁殖得較旺盛,再移入窖內進行發(fā)酵,使釀酒微生物占據優(yōu)勢,保證發(fā)酵的正常進行,這是醬香型白酒生產獨有的特點。
由于回酒較大,入窖時醅子含酒精已達2%(v/v)左右,對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起到積極的作用,使產出的酒綿柔、醇厚。
大曲定義:以小麥或大麥和豌豆為主要原料,將其粉碎、加水、壓制成磚狀的曲胚,在一定溫度和濕度下使自然界的微生物進行富集和擴大培養(yǎng),再經風干而制成的含有多種菌的一種糖化發(fā)酵劑。
大曲的類型: 高溫曲: 制曲品溫高達60℃以上,顯著的制曲工藝特點是高溫“堆曲” 用于生產茅香型曲酒。 中溫曲: 制曲品溫不超過50℃,顯著的制曲工藝特點是制曲工藝著重于“排列” 用于生產汾香型曲酒。 偏高溫大曲:制曲品溫在55-60℃左右的大曲。用于生產濃香型曲酒。
五糧液
真酒瓶蓋上有PET聚酯盒防偽標識,內蓋扯開后便不可復原。
醒目的“五糧液”三個大字也是作為一種特殊識別標志,商標圖案底部用黃色谷穗襯映,谷穗以上全部套紅,“五糧液”三個字是谷穗圖形略凸起,商標背面印有出廠日期,透過酒液和瓶體就能看清楚。
專用防偽標識采用特殊的一次性材料制作,在自然光下,可以清晰地看見防偽標識上印有紅色的“五糧液”圖案,還印有“SP”英文字母,變換酒瓶角度,字母時隱時現(xiàn)。
電碼防偽標識有涂層區(qū)域可以刮開,有22位數(shù)字的防偽碼,這22位查詢數(shù)字與外包裝的數(shù)字不一樣,可以登錄五糧液的查詢網查詢或者撥打電話查詢。
七十年代的五糧液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2012年9月,在北京嘉里酒店舉辦的一場拍賣會上,產于1971年12月的紅旗牌五糧液拍得161000元。那么七十年代的五糧液有哪些特征呢?今天分享的就是七十年代五糧液的年代特征,我們一起來領略這個時代五糧液的風采吧!
七十年代五糧液主要為前期的“紅旗牌”與中后期的“長江大橋牌”,紅旗象征著火紅的年代,而南京長江大橋在新中國發(fā)展史和中國橋梁史上更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