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方案的選擇:土壤透氣排水能力越強其保水保肥能力越弱,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越強其透氣排水能力越弱。在改良土壤方案的選擇前需要對土壤類型加以區(qū)分,并根據互補與平衡的原則選擇改良方案。
在城市園林綠化的實施過程中,苗木的種類、規(guī)格、外形、栽植與后期管理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而對立基之本的土壤卻少有要求或敷衍了事,要么土壤質量差,各種建筑與生活垃圾混雜其中;要么貧瘠,缺少植物生長所需養(yǎng)料;或者土壤合格但深度不足,難以滿足植物生長要求,在這種先天不足的情況下,以現有管理制度與管理條件,奢談通過后期施肥來改良土壤肯定是不現實的。我們也想回填好土,卻突然發(fā)現,占用無數耕田(具備良好土壤)的城市,竟然到了“無士”可用的地步。
可利用的綠化種植土種類通常有丘陵山黃土、農田土、城市堆墊土三種,我們可以根據土壤的不同種類采取不同的改良措施。
①丘陵山黃土其中多數屬于紅壤土類中的黃紅壤亞類。其表層土多為黃紅色,深層土多為紅色,石礫含量較多,土質瘠薄,肥力低下,pH值呈酸性。此類土作為種植土必須篩掉粒徑大于lcm的石礫、揀除樹根等雜物,增施腐熟有機肥或富含有機質的介質、泥炭土等進行土壤改良,以達到符合種植土要求。在我縣這類土作為綠化用土較多。
②農田土多數取自城郊零星荒地或稻田深層粘土層。其土質粘重,通透性差,肥力低下,石礫含量較少,多數pH值呈中性偏堿。此類土作為種植土必須摻混一定量的疏松基質,如堆腐木屑,稻殼、垃圾堆肥、中砂等,來提高粘土的通氣透水性。增施酸性化肥或有機肥料提高其養(yǎng)分含量,以達到符合種植土要求。
2.改良土壤的具體形式
2.1保護土壤增加土壤透氣性
1)注意土壤深翻。在苗木定植前,一定要深翻土壤,先用鋤頭深翻30厘米,這樣土壤不僅透氣透水,而且有利于根系深扎。
2)注意增施有機肥。土壤有機質不足,常造成土壤板結,透氣性不良。因此,增施有機肥是提高土壤透氣性,改變土壤性狀的一項重要措施,可視種苗木量每畝基施雞糞15—25方,若施用秸稈糞、稻殼糞則改土效果更好,施秸稈或稻殼糞時每畝施用量可增至35—40方。
3)改變栽培方式。改變栽培方式也能提高土壤的透氣性,如起壟栽培因澆水在壟溝內進行,所以壟面透氣性好,且增溫明顯。而溝栽的苗木根部土壤常會被水澆實,透氣性變差,容易造成漚根。因而在苗木栽培中,我們要提倡起壟栽培。有條件的采用滴灌澆水,效果更好。
2.2增強土壤的疏松性
在栽苗木時使用富含腐殖質的沙壤土;其次,如果是已經栽種好的苗木,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人工疏松土壤,就跟鋤地一個意思;2、施用有機肥,是自己配制的腐熟好的餅肥、畜肥、腐葉肥等。3、適當施用土壤疏松劑,寧少勿多,不可過量。
2.3引入有益的土壤小動物,如蚯蚓、蜣螂等。
利用蚯蚓綜合生物技術,對鹽堿地土壤進行改良與修復,為鹽堿地種植區(qū)及相關區(qū)域探索出一條以蚯蚓為鏈條的生態(tài)循環(huán)園林產業(yè)發(fā)展模式,通過產業(yè)發(fā)展、示范,將改善鹽堿土壤的肥力與結構,緩解土地鹽堿化壓力。
2.4改善土壤粘性重易板結的因素
土質粘性過重,易板結,多見未完全風化石塊,不利于透水透氣,更不利于植物的生長,不宜直接作為綠化土壤使用。如果要用于種植必須進行土壤改良。
建議:一方面是添加菇肥,平均厚度10厘米以上,與上層土均勻混合,既可改善其物理性質,也可填加肥力;另一方面是,適當增大喬、灌木的洞穴開挖尺寸,要大于原規(guī)定的尺寸20%至30%左右,然后用透水透氣性良好的沙壤土配15%至20%的菇肥均勻混合后回填種植。同時,再添加適量的有機肥料作為基肥,常見的相對經濟又有效的基肥是泥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