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 葬
火葬也是古老而普遍的喪葬方式之一。在我國已有大約4000——5000年的歷史,在甘肅臨洮出 土的陶器中發(fā)現有骨灰,說明火葬在原始社會已經開始了。有文字記載的火葬早見之于先秦 時期的文獻,《墨子》、《列子》、《荀子》中都有記述。如《荀子》“大略篇”說:氐羌的俘虜,不擔憂其被捆綁系累,而擔憂死后不被焚燒。當時,火葬是西北地區(qū)游牧民族的習俗。 佛教從東漢時期傳入我國,僧人和信徒都實行火葬,逐漸影響到全國。唐、五代、宋、元時期, 民間火葬比較普遍,尤其風行于江南各省。
骨灰盒包布如何使用?有哪些講究?參加下葬儀式時,不少人會發(fā)現,骨灰盒外邊包著一層紅色的布。做工精巧的骨灰盒,為什么要包上一層布呢?這樣豈不把骨灰盒的美給遮蓋了?其實骨灰盒包布是大有講究的。
西的方位,小心翼翼地安放骨灰盒。骨灰盒放好后,再在上面鋪上一層銀布,此所謂“鋪金蓋銀”。然后在骨灰盒前后左右有空隙的地方,放入干燥劑或其他隨葬品。
【包布的使用方法】
放好骨灰盒后,把骨灰盒包布沿對角折疊,然后將骨灰盒放到包布中間,讓盒底與包布平衡,再把骨灰盒三面的包布折疊固定到盒蓋上方,用大頭針或別針加以固定。天順祥殯葬小編提醒家屬,封穴前要把大頭針或別針取下。
喪葬辦理程序
1、死亡證明:
當親人去世后,死者家屬或單位必須取得死亡證明:正常死亡的,由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出具醫(yī)學死亡證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區(qū)、縣以上公安、司法部門出具死亡證明。
2、注銷戶口:
死者家屬持死亡證明書到駐地派出所注銷戶口。
3、聯系火化:
(1)打電話或派人前往殯儀館或殯葬服務站聯系火化,登記死者姓名、住址、年齡、性別、死亡原因、死亡時間、遺體所在地、死者戶口所在地;
(2)登記家屬姓名、住址、電話、與死者關系等;
(3)預定服務項目,服務時間。
4、接運遺體:
按預定時間,家屬持死亡證明在指定地點等候靈車接運遺體。
5、遺體火化:
(1)遺體運送到殯儀館;
(2)遺體整容;
(3)遺體告別;
(4)遺體火化,選購骨灰盒、領取火化證明;
(5)領取骨灰。
6、骨灰安放:
按選定方式安放骨灰,并領取骨灰存放證。此后,家屬持此證明來公墓祭掃。
骨灰安葬方式
1、 骨灰堂:室內骨灰架寄存,是目前骨灰安放的主要方式;
2、 骨灰墻:在墻壁上砌格子,將骨灰盒放入,用石板封閉;
3、 骨灰亭:亭式建筑,亭內、外墻可以存放骨灰,類似骨灰墻寄存;
4、 骨灰廊:彩畫地上長廊,墻內存放骨灰,石板封閉;
5、 骨灰深葬:將骨灰存入地下室封閉,地上為亭;
6、 骨灰林:將骨灰埋入選擇好的樹下,做簡單標記;
7、 骨灰墓:地下修建墓穴,地上立碑;
8、 骨灰撒海:隨時辦理登記手續(xù);
9、海葬:2009年起北京市免費提供骨灰海撒服務,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
10、樹葬:將逝者的骨灰安葬于樹下,是“入土為安”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