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記載:野雞補氣血,食之令人聰慧,勇健肥潤,止瀉痢,除久病及五臟喘息等。經(jīng)廣州中山醫(yī)科大學測定:它含有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21種之多,其中有多種是人體自身所無法合成的,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規(guī)定的氨基酸模式。并富含鍺、硒、鋅、鐵、鈣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對兒童營養(yǎng)不良、婦女貧血、產后體虛、子宮下垂和胃痛、神經(jīng)衰弱、冠心病、肺心病等,都有很好的療效,對人體的滋補功能遠遠高于久負盛名的甲魚、鰻魚等。野雞中鍶和鉬的含量比普通雞高10%,還有防治癌癥的作用。
雌性成鳥(春羽):遠不如雄鳥之艷麗。上體為黑、栗及沙褐色相混雜的羽色;頭頂和后頸均黑,各羽具沙黃色羽端;背的極上部栗色,雜以黑紋;上體余部轉為黑色,羽緣棕黃,至腰及尾上覆羽則黑色部分縮小,各羽主要為沙黃色;中央一對尾羽中部栗褐色,邊緣轉為棕褐,其余尾羽除羽基邊緣外,全為栗褐色,所有尾羽都具有多數(shù)黑色橫斑。肩羽黑而雜以沙白色;翅上覆羽和次級飛羽大都黑褐,具沙黃以至淺栗色橫斑;初級飛羽暗褐,而雜以棕白色橫斑。頦、喉純棕白;下體余部淺沙黃色,胸和兩脅均有黑斑。
虹膜紅栗色(矽),或淡紅褐色(早);嘴綠黃以至暗灰褐色;跗跖暗紅以至帶褐的角灰色。雄雉腳上具短距 。
在山區(qū),雉雞常結成小群遷到居民點附近的耕地上找取食物,如谷類、豆類等。所以在春播期及秋收期,造成危害,可進行狩獵,化害為益。在雉雞的繁殖季節(jié),則應予保護,禁止捕獵及揀卵等。在繁殖期中,雉雞主要吃草籽、草芽及野生植物等,還兼吃蝗蝻、甲蟲及其他害蟲等,對農業(yè)無害而有益。
雉雞由于適應性強,繁殖快,近年來還被引入許多歐美各國及其他地區(qū),成為鳥類中主要狩獵對象之一。
山雞屬雜食性禽類,以食植物性飼料(如玉米、小麥、三角麥、麥麩、各種菜類等)為主,也捕食各種小型昆蟲(如蝗蟲、黃粉蟲等)。15~50 日齡的小山雞食用人工配合飼料,如正大 510A 小雞料,該料蛋白質含量達 21%,足以滿足小雞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每天投喂 3次,上午、中午和下午各 次;同時,必須為雞只提供充足、潔凈的飲水。對 50 日齡以后的山雞逐步改投玉米、麥麩、稻谷、瓜果菜類等,直至出售;投喂必須定時、定點,每天 3次;設置料槽,因為手撒式投料不僅會造成浪費,而容易污染場地,導致養(yǎng)殖成本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