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雞的孵化期為23~24天,在孵化正常時,22天末開始啄殼,個別的開始出殼,23天半全部出殼,24天末清掃出雛器。
雉雞孵化 溫度、濕度 雉雞孵化溫、濕度要求既不同于家雞,也不同于其他珍禽,溫度采取變溫孵化法,濕度掌握前高一中低一后高的原則。
從人孵后的第七天開始涼蛋,如夏季溫度較高時,每天要涼蛋1~2次,每次10分鐘左右。
可以根據雉雞的野生群集習性,充分利用荒坡、林地、丘陵、牧場等資源條件,建立網圈,對雉雞進行散養(yǎng),為防雉雞受驚飛逸,可在雉雞出殼后進行斷翅,即用斷喙器切斷雛雉雞兩側翅膀的后一個關節(jié)。在外界環(huán)境溫度不低于17~18℃時,雛雉雞脫溫后即可放養(yǎng)。放養(yǎng)密度為每平方米1~3只。這種飼養(yǎng)方法,雉雞基本生活在大自然環(huán)境中,空氣新鮮、衛(wèi)生條件好、活動范圍大,既有天然野草、植物、昆蟲采食,又有足夠的人工投放飼料、飲水,極有利雉雞育成期的快速生長。同時,在這種條件下生長的雉雞具有野味特征,很受消費者的歡迎。
《本草綱目》記載:野雞補氣血,食之令人聰慧,勇健肥潤,止瀉痢,除久病及五臟喘息等。經廣州中山醫(yī)科大學測定:它含有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21種之多,其中有多種是人體自身所無法合成的,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規(guī)定的氨基酸模式。并富含鍺、硒、鋅、鐵、鈣等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對兒童營養(yǎng)不良、婦女貧血、產后體虛、子宮下垂和胃痛、神經衰弱、冠心病、肺心病等,都有很好的療效,對人體的滋補功能遠遠高于久負盛名的甲魚、鰻魚等。野雞中鍶和鉬的含量比普通雞高10%,還有防治癌癥的作用。
在山區(qū),雉雞常結成小群遷到居民點附近的耕地上找取食物,如谷類、豆類等。所以在春播期及秋收期,造成危害,可進行狩獵,化害為益。在雉雞的繁殖季節(jié),則應予保護,禁止捕獵及揀卵等。在繁殖期中,雉雞主要吃草籽、草芽及野生植物等,還兼吃蝗蝻、甲蟲及其他害蟲等,對農業(yè)無害而有益。
雉雞由于適應性強,繁殖快,近年來還被引入許多歐美各國及其他地區(qū),成為鳥類中主要狩獵對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