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我不是藥神》之后,又一部口碑炸裂的影片上映,成為暑期黑馬,那就是《銀河補習班》。
影片的劇情很簡單,講述了一位坐過牢的單親父親是如何把一個倒數(shù)的兒子,培養(yǎng)成全校,并成為宇航員的故事。
然而,故事中的很多細節(jié)卻為我們揭示了現(xiàn)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而且被大家忽略的教育問題。
一、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著基礎(chǔ)性作用
電影中,馬飛是一個學習成績墊底、逃學、喜歡看小說的問題少年。
面對這樣的一個孩子,教導主任的做法是當眾諷刺:“煤球再怎么洗,永遠變不成鉆石?!?/p>
而作為馬飛的母親也說:“這孩子本來就笨”、“這孩子就這樣了,沒救了”,這是她對兒子的定義。
因此,青少年時期的馬飛對自己的定位也是“老師說我腦子缺根弦,我真的考不到那個名次”。
馬飛在一句句話的否定中,果真變成了那個“笨”小孩。
父親馬皓文的出現(xiàn)改變了他。馬皓文告訴馬飛:“你不笨”、“我知道你可以的”、“不要信你們老師說的話,你是地球上聰明的孩子”。
在爸爸的信任和鼓勵下,馬飛覺得自己仿佛就是少年霍金,終于開始努力學習,成績也慢慢好轉(zhuǎn)。
對孩子而言,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對孩子的一生的底色有奠定性作用,因此,作為家長,需要用正面的、信任的方式去激勵和引導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否定他們。
二、興趣or分數(shù)孰輕孰重?
影片引人注目的沖突之一,莫過于出獄后的父親馬皓文和教導主任閻主任立下約,馬皓文要讓班級倒數(shù)的“問題學生”、兒子馬飛擠進年級前列。這是一場不同教育觀念的拉鋸戰(zhàn)。
教導主任——典型的“唯分數(shù)論”;馬皓文——通過興趣激發(fā)學習。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馬皓文與馬文的對話:
“你為什么讀書?”
“因為要考清華北大”
這段對話我們太熟悉不過了,熟悉到不會去思考這份理所當然的背后是什么。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和家長來說,清華北大是太多人的目標,還需要什么原因嗎?
然而,馬皓文卻告訴自己的孩子:“NO,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p>
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都找不到,每天拉弓有什么意義?
所以要弄清楚一點:你為什么而學習?
如果是為了應付考試,為了讓父母滿意,那你走不遠,你注定要過平庸的一生。那些在專業(yè)領(lǐng)域獲得非凡成就的大師們,無一不是先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然后在這上頭深耕而成就。
而這一切的基礎(chǔ),就是激發(fā)對學習的興趣。
我們常說“興趣是的老師”,對一樣事物感興趣,才會有深挖下去的干勁。高質(zhì)量的學習從來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理解。
因此與其逼著孩子刻苦讀書,不如讓孩子真正體會知識的魅力,引導孩子積極主動去學習。
三、對孩子而言,真正的教育是什么?
教育的本質(zhì)不是教孩子標準答案,而是獨立思考。
影片中馬皓文有很多金句,其中有一句不僅觸動了老師,也打動了眾多觀眾。
“真正的人生難題,不會像考卷那樣,會自動跳出ABCD四個選項,有且只有一種標準答案。而是會有EFGHIJK的岔路,甚至需要我們能開出XYZ的腦洞。”
比教孩子標準答案更重要的是教孩子獨立思考。只有擁有思考能力,才能面對人生中各種困難和問題。
馬皓文的床頭寫了一句話:“一直想?!?/p>
他也經(jīng)常跟馬飛說:“你的腦子一定要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干這個地球上所有的事情?!?/p>
在1998年發(fā)洪水時,這句話鼓勵馬飛從洪水中逃出;在2019年太空飛船上天時,這句話又讓馬飛從太空中順利返回。
雖然這兩段劇情有點英雄主義,但獨立思考能力一定是孩子將來核心的競爭力。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
現(xiàn)在,正值暑假,很多家長給孩子報了五花八門的補習班,然而孩子不感興趣,再多的投入也如同竹籃打水。
因此還不如采取寓教于樂的方式,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孩子自主學習。
不如嘗試讓孩子接觸編程,學習編程的實質(zhì)是學習編程思維,即“理解問題——找出路徑”的思維過程。無論面對多么復雜的問題都能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找到問題的關(guān)鍵和問題之間存在的關(guān)聯(lián),從而想辦法將問題逐一解決。每一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孩子獨立思考。
編程的好處遠不止于培養(yǎng)獨立思維,對于孩子綜合能力的提升和學習成績的提升也非常有幫助。
有很多家長猶豫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學習編程,與其糾結(jié)不如帶孩子親身體驗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