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白色輕金屬。有延展性。商品常制成棒狀、片狀、箔狀、粉狀、帶狀和絲狀。在潮濕空氣中能形成一層防止金屬腐蝕的氧化膜。鋁粉在空氣中加熱能猛烈燃燒,并發(fā)出眩目的白色火焰。易溶于稀硫酸、硝酸、鹽酸、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鉀溶液,難溶于水。相對密度2.70。熔點660℃。沸點2327℃。鋁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僅次于氧和硅,居第三位,是地殼中含量豐富的金屬元素。航空、建筑、汽車三大重要工業(yè)的發(fā)展,要求材料特性具有鋁及其合金的獨特性質,這就大大有利于這種新金屬鋁的生產和應用。 應用極為廣泛。
鋁(Aluminium)的英文名出自明礬(alum),即硫酸復鹽KAl(SO4)2·12H2O。史前時代,人類已經使用含鋁化合物的黏土(Al2O3·2SiO2·2H2O)制成陶器。鋁在地殼中的含量僅次于氧和硅,位列第三。但是由于鋁化合物的氧化性很弱,鋁不易從其化合物中被還原出來,因而遲遲不能分離出金屬鋁。意大利物理學家伏打發(fā)明電池后,戴維試圖利用電流從礬土中分離出金屬鋁,都沒有成功,但他建議將其命名為“alumium”,后改為“aluminum”,不久即修飾成aluminium。這種詞形在全世界通用,但北美除外,那里的美國化學會(ACS)于1925年決定在出版刊物中采用“aluminum”。丹麥化學家奧斯特利用稀的鉀汞齊與氯化鋁反應次分離出不純的金屬鋁。1827年德國化學家武勒重復了奧斯特的實驗,并不斷改進制取鋁的方法。1854年,德國化學家德維爾利用鈉代替鉀還原氯化鋁,制得鋁錠。 [3] 在以后的一段時期里,鋁是帝王貴族們享用的珍寶。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在宴會上使用過鋁制叉子;泰國國王使用過鋁制表鏈。1855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它與王冠上的寶石一起展出,標簽上注明“來自黏土的白銀”。1889年,門捷列夫還曾得到倫敦化學會贈送的鋁合金制成的花瓶和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