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誤區(qū):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 很多人會把這兩種誤以為是嚴格型和放縱型,其實不然。嚴格和控制的區(qū)別是,嚴格是孩子走在適合他的正確的道路上的前提下對其加以約束。像園林時裁剪掉一些樹枝。而控制則是以父母的意志為中心,要求孩子聽父母的。控制型父母帶大的孩子通常會有兩種情況,要么變得特別懦弱,要么變得特別有控制欲。懦弱的原因是他從小被控制,喪失了自信。那如果一個人特別有控制欲,他會很痛苦,因為一個人能夠控制的事情是非常的少。 第二種誤區(qū):賄賂型父母。 賄賂型父母的典型表現就是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會以其他的好處來哄孩子,比如你不哭了我就給你買個糖吃,不哭的話我就給你獎勵一個小東西。這種行為帶來的問題是孩子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沒有來自內心的動力,他的動力需要外在給予他一個獎勵。比如他會對學習沒有樂趣,除非我考了一個好成績會得到一筆獎勵。但問題是你步入社會之后,很多時候不會有那么多的即時獎勵,更加不會有人天天在后面激勵著你去做事情。 第三種誤區(qū):忽視、低估、否定孩子的感受。 典型場景:孩子摔了一跤,家長會過來說不疼不疼,快起來。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對男孩子就應該“嚴格”要求,摔倒后不聞不問。如果長期否定和忽視孩子的感受,孩子也會理解不到別人的情緒,甚至傷害別人卻自己沒感覺。校園霸凌他人的孩子,往往感受不到被霸凌同學的痛苦。 第四種誤區(qū):以消極后果作為懲罰。 與消極后果相對應的是直接后果,比如你要孩子來吃飯,孩子因為玩耍不來吃飯,過了飯點之后他餓了,你可以告訴他,因為在吃飯的時候你沒有來吃飯,所以現在我們沒有飯吃了。而消極后果則是,孩子打碎了杯子,你一氣之下說取消明天的游樂園計劃。而孩子打碎杯子與去游樂場玩之間沒有直接因果關系。你在孩子面前強化這種消極后果不會讓他變得更乖,而是讓他學會如何欺騙你。 第五種誤區(qū):體罰孩子。 這恐怕是最有爭議的一個點,在我們的傳統(tǒng)教育中認為“”棍棒底下出好人”。然而父母也是孩子最重要的安全屏障,如果動不動就打孩子,孩子會覺得他的安全被摧毀了。有些父母甚至會跟孩子翻臉,這會讓孩子在父母面前變得小心翼翼,特別擔心自己再犯錯。很多家長得意地以為這就是嚴格教育的好處,但其實這已經在父母和孩子之間構筑了一道阻隔墻。 以上五條,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樊登博士卻告訴我們這些行為會帶來一些糟糕的后果。避開以上五大誤區(qū),才能和孩子建立起一生的親密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