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地緣沖突、能源和供應鏈危機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德國能源與食品價格持續(xù)飆升,通脹率居高不下,民眾不得不支付更高生活成本,咽下通脹高企的苦果。 通脹成為德國民眾“心病” 德國聯(lián)邦統(tǒng)計局日前公布的初步數(shù)據(jù)顯示,德國7月通脹率為7.5%。其中,能源價格同比暴漲35.7%,食品價格漲幅達14.8%,均顯著高于當月整體通脹率。 國際咨詢公司麥肯錫一項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德國消費者擔憂物價持續(xù)上漲,通脹走高已成為德國民眾的一塊“心病”。 德國宏觀經濟政策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燃油、食品等生活成本飆升影響各收入水平的德國民眾,特別是令低收入人群和弱勢群體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 年近七旬的德國老人埃莉薩告訴記者,如今她與丈夫依靠退休金生活,因生活用品價格明顯上漲,他們必須挪用養(yǎng)老積蓄才能維持正常開銷。“我們找尋各種省錢妙招節(jié)約開支,而我完全不敢想象,冬季取暖費和電費將暴漲到什么程度?!? 對于臨時失業(yè)的青年人奧斯卡來說,生活更加艱難,因為沒找到工作,他如今依靠慈善機構發(fā)放的免費食物度日。他表示,生活各項開銷都在上漲,依靠僅有的積蓄和救濟金已無法生存。 政府補助治標不治本 自3月起,德國聯(lián)邦政府推出一系列能源補貼措施,旨在為企業(yè)和家庭減輕能源價格暴漲帶來的沉重負擔。德國聯(lián)邦統(tǒng)計局數(shù)據(jù)顯示,德國6月和7月通脹率環(huán)比微降,但仍處于較高水平。 德國聯(lián)邦統(tǒng)計局局長格奧爾格·蒂爾說,能源產品價格上漲是導致高通脹的主要因素,供應瓶頸和新冠疫情同樣推高了通脹水平,能源價格減負措施略微抑制了6月和7月的通脹率。 許多專家擔憂,這些能源減負措施以“一次性補貼”或三個月的短期補貼等方式為主,此類臨時措施無法對通脹產生持久影響,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德國商業(yè)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約爾格·克雷默認為,能源補貼措施僅帶來暫時寬松,隨著9月起能源減征稅費和公交月票等短期補貼措施失效,通脹率將再次上升。他預計,今年年底前德國通脹率將突破8%,通脹問題還將在未來幾年內持續(xù)困擾德國。 通脹是否見頂難下定論 德國權威經濟研究機構伊弗經濟研究所預計,德國通脹已經見頂,有望在今年下半年下降。該研究所經濟研究與預測部主管蒂莫·沃爾默斯豪澤說,從近期對企業(yè)價格預期的調查結果看,企業(yè)對產品價格的漲幅預期正在降低,這將在幾個月后反映在消費者價格上。 德國豪克-奧夫豪澤-蘭珀銀行經濟學家亞歷山大·克魯格則認為,德國當下面臨天然氣供應的嚴重瓶頸,通脹上行風險仍然很高,目前看不到通脹見頂跡象。 克雷默認為,通脹是否見頂存在變數(shù),俄羅斯天然氣供應情況將決定德國接下來的通脹走勢,“如果俄羅斯長時間停止對德國供應天然氣,德國通脹將迅速飆升至10%以上”。 當下能源供應問題未解,加之下半年能源需求高漲,德國民眾恐將迎來一個“昂貴的冬季”。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日前宣布,將從10月開始征收天然氣附加稅,預計每個德國家庭將為此額外支出數(shù)百歐元。市場人士認為,天然氣進口商將借此把供應短缺和進口價格暴漲帶來的經濟損失轉嫁給企業(yè)和消費者。 多位德國專家表示,在如今復雜局勢下,德國通脹是否見頂、何時回落充滿未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德國民眾已充分感受到高通脹帶來的“切膚之痛”。